新和成:第三季度營業收入同比增長65.21% 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更是暴漲188.87%
2024年即將落幕,回顧這一年,市場發生了許多影響深遠的變化。這些變化不僅對大家過去一年的投資收益產生了直接的影響,或將對大家未來的投資策略和產品的選擇帶來了新的挑戰。
今天,就讓我們來盤盤過去的一年,對我們基金投資影響最大的五件事。
01基金清盤成為常態,行業優勝劣汰步伐加速
在中國公募基金行業發展的前十年,市場處於擴容的狀態,清盤並不常見。
然而隨著市場的成熟壯大,同質化競爭加劇,清盤基金已經成為了常態。截至2024年12月20日,年內已有233隻基金清盤或轉型。

其實,基金清盤是市場優勝劣汰的一種表現,也是一種資源優化的過程。大多數基金清盤的原因是業績不好,投資者紛紛贖回,導致基金規模越來越小,最終不得不清盤。
與海外成熟市場一樣,清盤會成為中國基金行業的一種常態。無法給投資者帶來好體驗的基金——業績差、規模小、費率高的基金,都會麵臨較高的清盤風險。【在晨星基金小程序的‘費率透視’中,我們用業績、風險以及費率為大家篩選出了一個綜合費率審慎關注列表,供大家在選基的時候參考。】
在這個背景下,投資者需要更加注重基金公司的選擇。
如果一家基金公司在市場行情好的時候大量推出熱門產品,而這些產品後來因為業績不佳而清盤,這通常說明公司更關注短期利益,而缺乏對產品長期運作和投資價值的考量。
一家負責任的基金公司在設計和推出新基金時會更加謹慎,不會盲目追逐短期熱點,而是專注於推出有長期價值和競爭力的基金。因此,這類公司的產品往往更加具有“生命力”,表現也更穩定。
此外,大家也可以在晨星基金小程序中,看到每家基金公司旗下非貨幣基金整體過去五年的收益情況及綜合費率分布。對於一些整體費率水平偏高、長期收益水平較低(圖中處於右下)的基金公司,也需要格外的謹慎。
【打開晨星基金小程序‘綜合費率透視’中的‘回報分布圖’,點擊每個點查看對應基金公司的名稱以及具體數據】】

02指數基金和ETF越來越有競爭力,但也越來越“卷”
去年權益類基金降費,今年指數基金加入降費大軍。
然而,與去年由監管引導的主動基金降費不同,今年的指數基金降費更多是由競爭驅動的結果。
隨著指數投資熱度上升,各家基金公司紛紛通過費率競爭吸引投資者。
多家基金公司在年內宣布調降旗下ETF的費率。就在最近,幾家大型基金公司公告稱,將旗下大型寬基股票ETF的管理費率統一調降至0.15%,托管費率統一調降至0.05%。
對比海外市場,美國ETF經過20年的競爭,已經實現了較高的市場集中度和較低的費率水平。如果參考美國的劇本,我們還有可以進一步“卷”的空間。


對於基金公司而言,如何在“卷”費率的同時通過創新產品和服務提升競爭力,是未來發展的關鍵。
指數基金管理費降低對投資者是好事,但是在費率走低且日益趨同的情況下,除了費率之外,大家也要更加關注指數的選擇、交易成本等影響長期投資結果的要素。
03指數基金逆襲主動基金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很多專業投資者普遍認為,在A股市場通過主動投資挖掘超額、戰勝指數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曆史上,中國主動基金相較於同類中被動指數基金的長中短期戰勝率(計算期內不被清盤且跑贏)也一直處於相對較高的水平。
然而,這一趨勢在2024年發生了明顯反轉。
主動基金在過去1、3、5年期業績相較於同類指數基金的戰勝率,在今年出現了明顯的下滑。

其中,變化最大是1年期的戰勝率,從2020年中的90%一路下滑至今年11月的14%。也就是說,在截至2024年6月底的過去的一年,隻有14%的主動基金沒有清盤且業績跑贏了相同晨星基金分類裏的指數基金。
此外,主動基金三年期的戰勝率也在今年首次跌破50%,說明截至今年11月底,僅有不到一半的主動基金在過去三年存活且跑贏同類中的指數基金。
主動基金的五年期戰勝率也在今年創下新低,從過去70-80%的水平下降至目前的57%。
這些數據也表明,想要在長期獲取穩定的超額收益是一種稀缺能力。投資者在選擇主動基金時,更需要關注基金經理的長期能力,而不是盲目聽信主動基金的“超額神話”。
04指數投資大爆發,規模創曆史新高
得益於優異的業績表現,指數投資在2024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熱潮。
中國指數基金的規模在今年三季度突破了5萬億元,較10年前增長了10倍。

ETF成為大家投資指數最熱門的方式,截至三季度,ETF在今年吸引了1.1萬億元資金流入,創下近20年新高。

指數基金的火爆,也標誌著公募基金“工具化”屬性的進一步加強。
對於投資者來說,ETF不僅是快速參與市場的工具,更是資產配置中低成本獲取貝塔收益的重要方式。未來,如何用好這些工具,合理分散風險,提升組合收益,成為投資者和基金公司共同麵臨的挑戰。
05無風險利率集體下降,貨基收益進入“1時代”
今年,對投資理財影響最大的事件,莫過於無風險資產利率的集體下行。
雖然投資中並不存在絕對的“無風險”,但銀行存款、國債等安全性極高的資產通常被視為衡量其他資產投資價值的“無風險收益率”基準。
然而,今年這些“安全資產”的收益率紛紛刷新低點。
首先是在大家心目中安全係數最高的存款。
四大行的定期存款利率在今年的7月和10月經曆了兩次下調,目前1年期、3年期和5年期的利率分別降至1.1%、1.5%和1.55%。

此外,10年期國債收益率也創下近20年新低,首次跌破2%,而1年期國債利率更是在近期跌破1%,為2009年以來首次。

與此同時,貨基收益率也連下台階,這也是無風險收益率下行趨勢的必然表現。
截至2024年12月23日,貨基整體的7日年化收益率已經降至1.5%左右,已經有接近40隻貨基的7日年化收益率跌至1%以下。

可以說,想要“安穩”獲得3%以上年化收益率的時代一去不複返。如今,想要通過“安全資產”獲得2%的年化收益都變得困難。
在市場重返波動的當下,寄希望於投資單一資產或者基金來獲得較為穩定的收益,並且控製業績的波動變成了一件充滿挑戰的事情。
因此,資產配置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它已成為降低波動、提高收益的必選策略。
(文章來源:晨星)
「小礼物走一走?雪碧可乐来一罐!」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吧
哇~真是太棒了